集中式地面电站

2024-12-16 15:35:34   阅读量: 来源于:利来国国际老牌

  习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传播工作,强调“要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要倡导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环保思想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对我们如何认识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做好生态文明传播提出明确要求,是我们做好生态环境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和指南。

  《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把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要求“持续深化✅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研究,学习宣传、制度创新,实践推广和国际传播”,“通过全国生态㊣日、环境日等多种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宣传”。

  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单列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章节,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新闻媒体都有向公众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的法定责任。

  开展环境传播也是环境保护事业的宝贵传统和经验。首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德高望重的曲格平先生曾讲:“环境宣传是一项战略性措施”,“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是靠宣传起家的”。第二任领导同志先生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法制、宣教、科技、投入是㊣环保工作缺一不㊣可的四个轮子”,把环境宣㊣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生态环境问题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舆情多发频发。回顾当代环境保护史,曾经历过各种舆㊣论风波的考验,也是一部值得认真总结的重要的舆论史生态文明治理核心问题。在几十年环境舆论的风风雨雨中,应该说压力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重污染天气,也就是前些年社会高度关注的雾霾带来的舆论压力。十二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女士曾深有感触地说,那些年的发布会,“雾霾㊣是一道‘必答题’”,“媒体是年年关㊣注,我们是年㊣年回应,大家也是年年努力”。

  在2014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在谈及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舆论引导时,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讲:“回应社会各界关切不及时,与公众沟✅通交流的渠道不宽,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缺少正面声音,环保知识的科学普及、教育引导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雾霾的舆论引导也是迄今最为生动、丰富的生态环境舆论应对与引导实践。面对严峻复杂的舆论形势,原环境保护部在2016年9月专门召开了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部主要负责同志就怎么做好雾霾等环境问题的舆论引导做出了安排和部署,提出要解决✅面对面的问题、虚的问题、慢的问题、与大众互动的问题,要求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搭建政✅务✅新媒体平台,加强信息公开。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提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大力宣传习生态文明思想,同时要求加强舆论监督,及时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正面宣传,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首先,生态环境问题向政治领域蔓延的现象不容忽视。环境问题是专业性很强的政治问题,也是政治性很强的专业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政治敏感性不高,舆情应对不当,会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演变成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生态环境问题被既得利益群体炒作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生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会触动一些环境违法者的利益。前几年,随着蓝天保卫战不断推进,一些人故意散布环境影响经济、影响民生的言论,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舆论造势,攻击、诋毁生态环境执法,试图混淆视听。

  第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民生问题㊣交织,舆论引导难度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涉及面广,舆论形势错综复杂。很多其他领域的问题经常会借环保发酵,拿环保说事。比如,前些年一些地方出现的“气荒”“气短”,猪肉价格上涨等,都曾被有意无意归咎到环保问题,环保成为“背锅侠”。

  第四,生态环境问题与一些不环保的生活方式紧密关联,舆论引导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大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会与一些沿袭已久、根深蒂固的不低碳、不文明、不环保生活方式相冲撞,做好舆论引导,需要进行耐心地宣传教育,注意方式策略,不断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

  第五,生态环境问题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给舆✅论引导带来很大压力。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速度仍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期待,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还容易出现反复和拉锯。公众的环境幸福㊣感在增强,但心理预期也在不断提高,一旦环境质量出现波动,就会出现各种质疑,引发舆情。

  第六,新老环境问题叠加,舆论引导要与时俱进。环境保护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曾经广受社会关注,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新污染物等环境问题纷至沓来,矛盾新旧交织,舆论引导既要用好行之有效的老办法,更要探索适应新情况的新方式。

  第七,生态环境问题超越国界,成为国际㊣舆论博弈的新领域。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一些国家恶意歪曲、肆意抹黑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对外传播和舆论斗争面临诸多新挑战。

  传播有很多方式,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在传播中第一位重要的方式就是做好新闻发布,开展新闻传播。新闻发布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标配性工作,也是国际社会通用的传播手段。原环境保护部2017年1月建立了例行新闻发布制度,修改了原来的新闻管理办法,原来的新闻管理办法主要是防守型,新办法则“转守为攻”,把新闻发布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新闻㊣发布职责。

  第二是开展新媒体传播。传播的手段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必须运用好新的手段和新的方式。原环境保护部2016年11月开通了政务新媒体平台,截至2017年底建成了覆盖国家、省、市三级生态环境部门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矩阵,畅通对外新闻发布、信息公开的渠道,成为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

  第三是开展活动传播。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联合省级人民政府,2018年又联合中央㊣文明办,三家共同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从此形成惯例,主场活动聚焦环境日中国主题,目的是促进生态文化✅繁荣,鼓励公众参与,是一次大型的生态环境传播活动。2022年6月5日,习向在沈阳举办的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发来贺信,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2018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每年评选表扬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等,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第四是开展行为传播。组织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改变过去传播中存在的居高临下的单一说教方式,在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对公众进行传播,让传播更有现场感、更有✅互动㊣性、更有亲和力。同时联合中央文明办对做好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进行安排部署,总的要求就是要坚持知行合一,从身边做起。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告诉公众哪些是低碳环保行为,应该怎么做才能够体现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观。

  第五是开展文化传播。生态环境部、中国作家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新时代生态文学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内首个关于生态文学的指导意见,对繁荣发展生态文学提出了四㊣大方向、六条措施。倡导作家深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基层一线,激发创作灵感,给读者提供新的审美㊣体验。社会各界㊣积极关注、支持生态文学。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前不久专门撰文指出:“生态文学成为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学门类,并于新时代以来逐渐形成‘现象级’文学景观。”

  第六是开展对外传✅播。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要对外传播好中国的声音,增强在国际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到2022年,我国承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一次将生态文明作为国际环境会议的主题,采取多种传播㊣方式,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与成效。

  中国的环境保护从一开始就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事务。在1972年“文革”动乱的特殊时期,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我国参加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此后,我们✅还曾经在1993年、2002年、2019年三次承办过世界环境日的主场活动,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体现了开放的视野和胸怀。

  经过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当前,生态环境舆✅论总体积极正㊣面,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但舆论的风险依然存在,绝不能因为现在环境质量在改善,舆论整体上积极正面,就觉得舆论工作、传播工作可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中国的环境传播正在从应急宣传向常态传播转变,具体来讲,一是从被动应对向㊣正面引导转变,要进一步聚焦传播主题,加强议题设置,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二是从注重新闻发布向注重新闻发布和文化传播并重转变。新闻发布重点解决的是快和真的问题,文化传播解决美的问题,要用美的方式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增强生态环境传播㊣的感染力影响力。三是要从国内宣传到国内国际传播并重转变,要力㊣戒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以更宽广的视野,主动融入国际环境保护大舞台,改进加强对外传播,用开放的眼光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生态环境传播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具有大量生动、丰富的实践探索,深入总结实践经验,探讨规律特✅点,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传播学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据有关材料介绍集中式地面电站,1988年,亚太环境新闻记㊣者论坛成立;1989年,美国环境新闻记者协会成立;1992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成立环境新闻中心;1993年,国际环境记者联盟成立。国际上还有环境传播、自然与文化学刊、环境新闻学等专业刊物。在教育方面,1978年,美国大学开设了6门环境新闻本科课程和1个研究生专业,2001年开设环境新闻传播本科和研究生课程超过了30门,密歇根州立大学还开设了博士点。西方环境传播学包括七大研究方向:环境新闻史、环境新闻理论、环境新闻采访与写作、环境新闻媒体、环境新闻教育、环境新闻与社会、环境新闻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传播》,郭小平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我国在环境传播方面起步较早,1986年成立了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这是全世界成立较早的环境记者协会。近年来,中国的环境传播学也在不断地发展,比如,翻译出版了《假如自然不沉默》等国外环境传播学经典图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环境传播创新实践》,对雾霾的舆㊣论引导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和深入的思考。

  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传播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从三个维度上着力。在价值㊣维度上,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厚植生态文明的思想根基,把传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核心价值,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让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在历史维度上,要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提炼阐发“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话语的时代价值。现在,国内外有不少环境史研究的著作,比如,有两本外国人写的中国环境史,一本是美国人写的《中国环境史》,一本是英国人写的《大象的退却》,这两本书资料非常翔实,但作者是用西方框架看待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比如说他们认为中国没有自然观,不爱护森林,甚至对森林有敌㊣视情结,中国人对全球的生态造成灾难等。这些结论,我们当然不能认同,要深入研究,提出有理有据的观点。

  在现实维度上,要讲好当代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中国生态环境取得✅历史性成就,北京空气质量改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为“北京奇迹”,长江、黄河连续多年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中国黄河流域绿线公里……成绩来之不易。中国生态文明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如雨后春笋,鼓舞人心,具有大量向国际社会传播的生动感人素材。

  生态环境传播要聚焦主题,避免“无主题变奏”;与时代共✅舞,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追求有效性,力戒“假大空”“漂虚浮”;展现开㊣放性,要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和格局,对外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建设中国生态环境传播学,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必将更好发挥舆论的力量,促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系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原题为《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生态环境传播的实践和思考》)